· 从“一饮一斛”到“一杯就倒” 中国人酒量为啥越来越“差”?-节目购
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>短视频专区>从“一饮一斛”到“一杯就倒” 中国人酒量为啥越来越“差”?
从“一饮一斛”到“一杯就倒” 中国人酒量为啥越来越“差”?
2020-05-19 996 0 0:2:57
文件格式:MP4 / 格式编码:H.264 / 分辨率:1920*1080 高清
声明:该内容已获得相关权利人授权,内容(含预览图 )受著作权法保护,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

单个地面台协议价格

请选择购买方式:

500积分 ¥107.00金币

从“一饮一斛”到“一杯就倒” 中国人酒量为啥越来越“差”?

你知道吗?李白的诗基本上都是喝醉的时候写出来的,正所谓“高吟大醉三千首,留着人间伴月明”。我朋友就是李白的粉丝,他就非常纳闷,为啥同样是喝醉,人家就能赋诗千首,他却倒下就睡!莫非李白真能“会须一饮三百杯”?古人的酒量真的那么好吗?

一杯一杯复一杯,诗仙太白是酒鬼,会须一饮三百杯?是吹牛还是标配?从古书里你总能被古人的酒量给吓到。比如魏晋时期名列“竹林七贤”的刘伶,自称“一饮一斛”,要知道,一斛相当于现在的40斤左右,如果真是这样,李白的三百杯就一点也不夸张。

对比俩人的酒量,刘伶一顿能喝40斤,李白能喝12.5斤,这俩还真能“装”。可实际上,古人之所以“酒量大”是因为他们所喝的酒,酒精含量很低,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,可能只有2度左右,还不如超市里买的罐装鸡尾酒度数高。宋代的沈括就发现了这个秘密,他在《梦溪笔谈》里说:“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,余以制酒法较之,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,能饮者饮多不乱,宜无足怪。”

意思是汉代的酒只不过是一种含有少许酒精的饮料,能喝一点也不奇怪!

到了唐代,人们酿酒的技术大大提高,酒曲质量已经可以酿出近似于现代黄酒的酒了,酒精度大概在10度左右,这也就是为什么李白看起来没刘伶能喝,因为酒不同了!

那么,古人为什么酿不出高度白酒?是因为高度数的白酒需要用到“蒸馏”技术,上海市博物馆曾展览一件东汉时期的蒸馏器,

但奇怪的是,南北朝时期的《齐民要术》,详细记录了当时流行的制酒法,里面却没有提到半点与蒸馏法相关的内容,这只能说明当时高度白酒并没有普及,蒸馏器很可能是素人的发明而已。

而蒸馏酒最有可能普及在元代,元人忽思慧在《饮膳正要》里说“阿刺吉酒,味甘辣”,“阿剌吉”无疑是一种辛辣的蒸馏酒,它由西域传入中国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也同意这种说法,他说“烧酒,非古法也,自元时始创其法”。

现在大家明白为啥元代之前,古人都在用“爵”这种大杯子喝酒,一杯可能有现在半斤之多,

但到了明清时期,古人使用的酒杯越来越小,那正说明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,豪饮变得越来越不可能。

正所谓“时势造英雄”,“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盘珍馐直万钱。”李白要活在现在,以他的口气,别说写诗了,能自拍就算不错了!我想,酒精度之所以越来越高,就是想告诉咱,喝酒不能贪杯,点到为止即可!

购买视频后可见下载地址
- 猜你喜欢 -